这其中涉及中央规定与地方执行、央企与民企的利益分割和冲突。
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和上海工商学院国际金融保险专业,并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hc360分页符#王亦逾(首席战略官):英利的舵手战略指挥家王亦逾毕业于上海大学国际金融专业。
用苗总的话说,就是失败了算我的,成功了是你的。苗连生从2010年7月份开始计划接班人的问题。2008年下半年开始,多晶硅价格开始暴跌,从最高的每公斤500美元左右,跌倒谷底的30美元左右,目前多晶硅的价格在每公斤60美元左右。2009年2月的一天,在荷兰的一座小镇上,当熊景峰面对荷兰国家能源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负责人托夫曼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不过,3年之后,苗连生将不必每天都早起出现在大门口了,因为苗连生已经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退休计划,即到2015年正式退休。
2006年10月,曾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历练10年的李宗炜来到英利,成为这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新能源公司的CFO。熊先生曾就读于河北大学并获得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而中国光伏企业尚德、英利以及天合的年度毛利率分别为12.3%、16.7%以及16.2%。
Schorisch表示,公司重组旨在将一位或多位投资商引入董事会,并拯救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在4月23日发布的声明中,初步无力清偿管理人Henning Schorisch表示,公司将继续进行初步破产流程。由于产品价格下跌等问题的影响,Q-Cells公司的运营已陷入困境。变化的仅仅是光伏组件更多的来自于全球采购而已。
德国工商总会DIHK也表示,尽管光伏补贴大幅下调,但由于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2012年德国太阳能面板的安装量仍将再创历史新高,有望达到800万千瓦。尽管每一家多晶硅垂直一体化企业的价格并不一样,但组件的平均销售价格从2008年的每瓦4美元下降至2011年末每瓦1美元。
目前已有多位意向买家表达了他们对Q.Cells的兴趣。2011年平均ASP下跌25%-35%,Q-Cells的年度平均毛利率转为负值。按照他的言论来看,Q-Cells不得不另谋他法进行重组,从而保证运营的稳定。今年1月德国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德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耗费了政府约50%的绿色能源补贴,却只满足了德国大约3%的电力需求。
去年,价格下跌低于绝对最低限额给Q-Cells致命一击。由于巨大的财政亏损,被迫申请破产的Q.Cells仍有希望获救。此外Schorisch表示,正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转换效率并加强技术实力,并将积极开拓销售渠道与营销力度。随着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直至低于制造成本,很多原先在组件业务方面赢利的光伏企业出现不利状况。
2011年,该公司营收10.2亿欧元,比2010年锐减3.3亿欧元,而亏损则高达8.46亿欧元。换句话说,德国本土的光伏企业可能会破产和重组,但德国的光伏市场仍将继续发展。
有鉴于此,企业开始生产产品就意味公司将亏损更多,这也是为何当市场开始全面复苏之时,一些企业反而关门大吉。没想到转眼间整个世界太阳能行业就进入了调整期,2011年美国就有数十家太阳能企业破产,因此没有成本和独特技术优势的德国企业紧随其后陷入困境并不奇怪
按照他的言论来看,Q-Cells不得不另谋他法进行重组,从而保证运营的稳定。而Q-Cells就是最好的佐证,仅4月2日当天就狂跌了40%,短短几年内从最高时的过百欧元缩水到12欧分,由当初的财富制造者变成了不折不扣的钞票粉碎机。此外Schorisch表示,正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转换效率并加强技术实力,并将积极开拓销售渠道与营销力度。[page]辐射Q-Cells事件不是一个企业的破产而是一个行业的没落。对于德国太阳能组件制造企业的前景,最为悲观的预测是未来5年内整个产业将不复存在,约10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影响。在4月23日发布的声明中,初步无力清偿管理人Henning Schorisch表示,公司将继续进行初步破产流程。
作为曾经的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申请破产消息一出,让全球光伏业者为之震惊,唏嘘不已。数年前的德国光伏产业风光无限,政府优厚的补贴几乎支撑起了世界光伏市场的半壁江山,使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光伏大国。
没想到转眼间整个世界太阳能行业就进入了调整期,2011年美国就有数十家太阳能企业破产,因此没有成本和独特技术优势的德国企业紧随其后陷入困境并不奇怪。德国的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为了弥补先天不足,德国政府制定了很多优惠和鼓励政策,比如对太阳能发电进行财政补贴,国家高价回收可再生能源电力等等,尤其在施罗德红绿政府期间推出大量扶持政策,使得德国新能源行业如雨后春笋规模不断扩大,迅速成长为能够影响市场的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确立了不可撼动的国际地位。
然而该公司已负债累累。不过,当时就有经济学家认为,这只是回光返照,不过是给一个重病缠身的人打了一针兴奋剂,挽救不了德国太阳能产业逐步没落的命运,很快短暂的回暖之后德国新能源板块再次进入了下跌的快车道。
对于2012年严峻的市场环境预期所导致的减值费用达3.985亿欧元,几乎占净亏损(8.458亿欧元)的一半。2011年,该公司营收10.2亿欧元,比2010年锐减3.3亿欧元,而亏损则高达8.46亿欧元。有鉴于法兰克福法院对德国木板处理商Pfleiderer的无力偿债判决,Q-Cells决定要寻求其他方式重整债务。然而默克尔政府对新能源的关注显然是不如施罗德政府,国家鲜有后续政策出台,并且对彻底告别核能采取矜持的态度,新能源行业非但没有得到更多的优惠和扶持,反而年初政府减少了对新能源的补贴,对早已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太阳能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组件生产将采取三班制。过去三四年,由于光伏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大幅下跌,高成本的光伏制造商赢利遭到重创。
延伸澳洲子公司继续运营Q-Cells澳大利亚子公司-Q-Cells Australia继续运营,尽管其在德国的母公司Q-Cells正在执行初步的破产程序。预计将扩增为四班制,一周七天生产组件。
变化的仅仅是光伏组件更多的来自于全球采购而已。而德国2012年仍将是全球光伏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市场。
在过去几个月里,市场定价很可能已经下降并低于Q-cells的最低成本门槛。全德国大约有1.5万家提供太阳能技术、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相关电子元件的企业。归根结底,这些德国企业走到今天这一步主要是盲目扩张和对竞争对手的不够重视,当然很多企业包括德国媒体很愿意把企业推到中国企业身上,指责中国企业的超低价格破坏的公平竞争,中国政府对太阳能产业提供大量补贴等等。更值得指出的是,该公司的毛利率为负值,这与中国大型光伏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认为,Q-Cells等企业失败原因并不复杂,既是成本。尽管大型企业Q-Cells比那些较小型同行生命延续了久一点,但依然逃脱不了濒临破产的宿命。
2011年平均ASP下跌25%-35%,Q-Cells的年度平均毛利率转为负值。Q-Cells的破产,是自去年12月以来多家进入破产程序的德国太阳能企业中最大的一家,直接影响超过2000个工作岗位。
由于产品价格下跌等问题的影响,Q-Cells公司的运营已陷入困境。在德国和马来西亚继续生产。